2021年版WHO空氣品質新指標

2021年9月22日世界衛生組織 (WHO)發布了修訂版的空氣品質指標,這是該標準在15年以來第一次的重大更新;促成本次修訂的是逐漸高漲對於空氣汙染的公民意識、依據實際環境數據和資訊作為依據所研擬之新標準,與2005年制定(06年頒布)的指標相比,幾乎所有空氣污染物的標準都變得更加嚴格;WHO世衛組織指出,這次更新空氣品質指標(AQG)標準的動機是源自於想要拯救生命,該指標目的在促進全球更大程度地減少污染排放。 在這次更新中的有些關鍵空氣污染物會導致人為的氣候變遷,進而引發更致命的森林大火;反過來,火災又會造成更多的空氣污染物,這樣的惡性循環。

新版空氣品質指標的關鍵污染物質標準 

本次更新對於2005年指標中列出的所有主要污染物進行了審查和修訂。 修訂後的關鍵污染物質指標包括: 
• PM2.5
• PM10
• 臭氧(ozone)
• 二氧化氮(nitrogen dioxide)
• 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
• 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
每種污染物都根據平均時間(通常為每年或24小時)來制定AQG空氣品質標準。雖然幾乎所有原先的建議標準都得到了加強,但2005年更新和2010年後期的室內空氣品質指標中的部分空氣品質指標在這次並沒有重新評估或修訂。 
以下是在這次的指標中有變動的空氣污染物質:

新版空氣品質指標的關鍵污染物質

懸浮微粒 

空氣中的懸浮微粒 (PM) 存在於灰塵、煤煙、污垢和煙霧中。發電廠燃燒、車輛燃燒和森林火災是懸浮微粒的主要來源。粗微粒和細微粒(分別是PM10和PM2.5)的指標標準針對一整年及24小時平均時間皆做了更新。PM2.5是直徑小於等於2.5微米 (µm) 的懸浮微粒。而PM10較大,直徑小於等於10微米。2005年,PM2.5的最高建議年均排放標準為10 μg/m3,在2021年的修訂版中將該數字減半,僅剩5 μg/m3;而24小時的標準從2005年的25 μg/m3變為15 μg/m3。2005年的PM10建議年均排放標準為20微克/立方米,2021年的標準改為15微克/立方米,而24 小時的標準從2005年的50 μg/m3更新為45 μg/m3。 WHO世衛組織指出目前尚沒有足夠的數據為其他類型的PM(懸浮微粒)提供指標,包括黑碳和元素碳、沙塵暴微粒和超細微粒 (UFP,直徑小於等於0.1微米的氣化微粒),但是WHO確實建立了一套管理這些污染物質的最佳操作辦法,同時建議進一步研究他們各自的風險和減量的方法。 

臭氧 

天上對流層的臭氧或地面上的臭氧,是污染物質同時也是溫室氣體,臭氧是由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相互作用產生的,其中對流層臭氧是煙霧的主要成分。 
WHO世衛組織在2021年新制訂了在“旺季”時的空氣品質建議標準是60微克/立方米,旺季是指連續六個月臭氧的平均濃度值最高時,在該時間範圍內,每天至多8小時的臭氧平均濃度值。 

二氧化氮 

環境中的大部分二氧化氮來自車輛和發電廠燃燒的燃油,二氧化氮是形成對流層臭氧的其中一個組成部分。
WHO世衛組織指標從平均每年40微克/立方米大幅修訂為僅剩10微克/立方米,還推薦了平均每24小時25微克/立方米的新標準,平均每小時200 μg/m3 的二氧化氮指標仍然有效。

二氧化硫 

所有的二氧化硫排放幾乎都來自於於人類活動和工業活動。 WHO世衛組織的建議是將24小時內的二氧化硫標準從每立方米20微克提高到40微克 — 這是2021年唯一變寬鬆的污染物質標準。對於二氧化硫10 分鐘間隔內平均每立方米500微克的指標,這次則沒有再做重新評估,仍然維持原本的建議值。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是一種因不完全燃燒而產生的一種氣體,無臭、無色、無味。然而該氣體是有毒性的,一氧化碳中毒可導致死亡。 
在2021年指標中新增了24小時內的建議平均標準是每立方米4毫克。 
之前的幾個一氧化碳標準沒有變動,包括8小時、1小時和15分鐘間隔的建議標準(分別為10、35和100毫克/立方米)。 

政策影響 

WHO的空氣品質指標並不是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標准或文件,然而,各國和立法機構在制訂空氣污染物控制法律政策時會定期參考WHO所頒布的指標。 新的空氣品質指標是經由六個系統綜述(systematic review)、參考超過500 篇論文後制定的。新的空氣品質標準將給各國政府更大的挑戰,要採取更多措施來保護公民的健康。根據《IQAir 2020 年世界空氣品質報告》,歐洲有一半的城市已經超越了世衛組織的年度PM2.5控制目標 (2005年的舊目標是10微克/立方米),而美國則是有38%的城市未能達到空氣品質指標,而中國公民的PM2.5暴露量是目標建議值的三倍。放眼台灣,在原始的標準下(年均值<10 μg/m3)台灣僅東部三縣市(宜蘭、花蓮、台東)符合WHO標準,而在新版標準下全台空氣品質都無法達標;雖然台灣整體空氣品質於全球排名62名、在東亞排名高居第2名(僅次日本),但仍然有許多改善的空間。
 

健康影響 

空氣污染,即使汙染濃度很低,也是對人類健康的主要環境威脅之一。 
PM2.5每年造成多達700萬例的可預防性死亡。WHO世衛組織預計,如果世界能夠達到這些新指標,則可以避免約80%與PM2.5相關的可預防死亡。 雖然所有的空氣污染物質都會對人類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但其中PM2.5和超細微顆粒 (UFPs)是最危險的,因為它們的體積很小,一旦被吸入,它們就會嵌入肺部,進入血液,去傷害我們身體裡的每一個器官。 
PM2.5和超細微懸浮微粒所引起的健康問題和疾病,常見的包括: 
• 心臟和肺部疾病 
• 支氣管炎 
• 肺氣腫 
• 氣喘與更劇烈的發作 
• 早逝 

重點 

更新的空氣品質指標目的在遏制可預防的死亡,根據這些建議來減少空汙所造成的疾病是下一步要急需採取的行動。 
雖然政府組織針對為了達到修訂版的空氣品質標準所做得政策或措施很重要,但我們個人也可以採取行動來幫助清淨空氣。 
為了幫助減少我們環境空氣污染的危害,建議可以採取下列做法,包括: 
• 尋找可以減少污染物排放的方法,包括減少燃油消耗 
• 盡可能遠距辦公、共乘汽車、騎腳踏車或走路通勤 
• 選擇低端食物鏈的飲食;選擇一周一天(或更長時間)不吃肉,僅吃蔬菜和植物
• 隨時監測您的空氣品質,甚至作為公共站點來共享空氣品質數據 
• 使用具有高效性能的家用空氣清淨機來淨化您個人空間的空氣 
 
原文來源: IQAir AG. https://www.iqair.com/blog/air-quality/2021a-WHO-air-quality-guidelines
本文經IQAir台灣總代理智淵科技翻譯與編輯,未經許可請勿轉載